close

 

對於研究蘋果及賈柏斯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造訪「暢銷基因」

 

蘋果成為首家挑戰1兆美元的公司,為什麼,因為賈伯斯,因為他以使用者體驗為中心的設計思維,他是數位時代的獨孤求敗,他的進化,是人類的進化。

 

撰寫這篇文章時,正好碰到賈伯斯宣佈辭去蘋果執行長的職位,多年來在他的帶領之下,蘋果可說是歷經風雨漂搖,不過辛苦是值得的,目前該公司已經變身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。賈伯斯帶給我們最關鍵的成功啟示是什麼,是激烈狂暴的領導風格,是撼動人心的熱情演說,還是顛覆產業秩序的產品創新。

 賈伯斯  

其實都不是,賈伯斯最令人贊賞的地方是他全然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思考,以及像雷射一樣聚焦於使用者體驗的人格特質,由於能夠精準瞭解顧客潛在的需求,同時獨排眾意地將自己的理想在市場實現,才能綿綿不斷地推出iMac、iPod、iTune、iPhone及iPad等暢銷商品,進而形塑出蘋果無可取代的品牌定位。

 

賈伯斯固執於顧客體驗設計,而且多數時間相當專注於個人的使用經驗,他認為使用者並不瞭解自己想要什麼,所以說問消費者等於白問,蘋果是引領數位時尚風潮的創意設計公司,他們不當顧客及競爭者的跟屁蟲,賈伯斯則是科技界的時尚設計大師,他是電子產業的香奈兒,他的發聲大家洗耳恭聽。

 

以人為中心,不是成為消費者的傳聲筒,顧客說什麼,我們做什麼,賈伯斯的成功告訴我們,真正的「以人為中心」是比顧客自身還要瞭解顧客,是協助使用者從錯誤的習慣中解放出來,讓他們重新探索新的行為可能性,最後愛上新設計的人機互動模式。

 

想變成人就剪掉猴子尾巴

 

市場存在著許多禁忌與教條,等待著人們來打破,而人類是受習慣所宰制的動物,有人每天早餐吃糖心蛋三明治加燕麥奶果腹,有人天天騎著同一輛破摩托車穿越相同的羊腸小巷上班,縱使身為萬物之靈,我們卻總是日復一日的重複著相似性的行為而毫不自知,即使科技已經進步,消費者通常是訊息落後的一方,對於電子產品亦是如此。

 

1998年第一台MP3隨身聽MPman F10現身,但是大家的最愛依舊是類似Sony Walkman的產品,即使是大賣300百萬台的Rio 300 MP3播放器,外型設計還是離不開Walkman的傳統,畢竟人類使用Walkman已經有30年的歷史,並且賣出二億多部,想要消費者毅然改變過去的習慣,非得有充分的誘因不可。

 

直至2001年蘋果推出5GBiPod,拋出足以震撼市場的大石頭,Walkman的時代才正式終結,進而揭開MP3的高速成長序曲,Sony Walkman花了13年賣出一億部,iPod用不到一半的時間在5年半完成。蘋果是如何辦到的,賈伯斯所率領的開發團隊擅長以簡約的美學設計來引誘消費者,以流暢的人機互動模式來打破消費者集體的習慣盲點。

 

1998年推出的iMac,賈伯斯將其定位為網路電腦,根據這個核心概念,蘋果打破傳統慣例,拿掉當時的電腦標準規格軟碟機,率先採用少見的USB介面,在他心目中的大未來,電腦使用者主要是透過網路來傳輸及存取資料,軟碟機根本是不必要的東西。此舉引起相當大的爭議與消費者反彈,許多人還是懷念軟碟機時代,但是賈伯斯就是敢於獨領風騷。此外,iMac還勇於擺脫令人生厭的米色外觀設計,大膽採用紅、橙、綠、藍、紫的果凍色,引爆電腦史上的顏色大革命。

 

快速啟用新技術,驅策消費者放棄現在,學習成長,投奔未來,賈伯思將永遠不停歇的「自我超越」理想國度,強力推銷給蘋果的使用者。

 

在可預測的未來,快時尚大師賈伯斯要人們放棄的還包括光碟機,首先是2010年,MacBook Air拿掉光碟機和硬碟,目的是讓產品更輕、更薄,更容易隨身攜帶,接著20117月,新發佈的Mac Mini亦跟著取消光碟機,目前MacBook Pro筆記本還保留著光碟機,但是光碟機對於蘋果而言,終究是猴子尾巴,想要進化為人就得淘汰。

 

相同的放棄,相同的反對,許多人認為基於藍光技術的發展,蘋果不應放棄光碟機,賈伯斯的回答是:「藍光會讓你受傷,它終將會被網路上可供下載的文件格式所打敗。」由於賈伯斯的不支持,藍光技術宣判死刑幾成定局。

 

滑鼠即將被進化論淘汰

 

蘋果的進化,帶動人類與機器互動的進化。

 

1968年,史丹佛研究所的博士Douglas C. Engelbart發展出後來震動全球電腦產業的第一支滑鼠,由此人機互動邁入歷史的里程碑,然而要到1984年,蘋果推出麥金塔,使用滑鼠來控制圖像使用者界面(GUI),這項賈伯斯從全錄Palo Alto研究中心偷學來的概念,才得以發揚光大。

 
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賈伯斯看的更遠,跑的更快,不斷推出足以撼動原有市場領導者的暢銷機種,促使蘋果快速進化成無人能敵的巨型金剛。賈伯思不是偉大的發明家,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意小偷,他借用別人的點子並將其重新組合、創新,然後將其使用者經驗磨練的更貼近人心。

精采完整內文請見《能力雜誌》2011年10月號

arrow
arrow

    張松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