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入CRM真的值得嗎?這是許多企業在問的問題,而我們似乎也很難找到真正的答案,有人說有效極了,有人說一點用也沒有,連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的答案都莫衷一是,他們的建議當中充滿著相互的矛盾,這使得對於CRM不甚瞭解的大多數企業,更是難以一窺堂奧。
2003年12月AMR的研究顯示,景氣的復甦依然緩慢,不過企業在顧客關係管理的技術上持續投資,然而只有25%的CRM專案算的上是有實質的報酬率,看了這份報告準有許多人要打退堂鼓了。
可是2004年5月IDC的研究報告卻又令人雀躍欲試,根據調查結果發現,有58%的企業表示,一年之內CRM的投資就有回報,35%的企業認為一到三年內投資就可以回收,而CRM的投資報酬率(ROI,Return On Investment)從16%到1000%以上不等。
難道差了半年,類似的研究就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差異嗎?從務實的角度上來看,無論在技術發展、導入經驗或高階支持等層面,我們實在很難找出特殊的轉折點,唯一可以解釋的可能是半瓶水現象,有人看到空的那一部分,有人看到滿的那一部分,空是悲觀,滿是樂觀,如果單從這兩種觀點的其中一種出發,來思考企業所面臨的CRM投資問題,是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的。
為了確保CRM導入的ROI,首先我們需要的是正見與實相,藉以破除許多不必要的迷思,才能夠有效的避免錯誤訊息的扭曲與引導,讓CRM專案步入成功的正確軌道:
迷思一 誤以為CRM就是系統與軟體
顧客關係管理(CRM)的思考重點不應該是系統與技術的建構,但是大多數的CRM專案卻在一開始就把目光聚焦於技術層面上,而未能將顧客擺在思考的中心點,使得科技雖然占了上風,但是我們與顧客的溝通與互動卻未能緊跟著更加親密。
錯誤的CRM概念帶來錯誤的關係,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不可能用紀錄下來的電話次數來呈現,也不能單純的以顧客上企業網站的次數來評量,因為每次的互動如果不能帶來新的有益的進展,那麼所有的技術努力都是枉然。
CRM的真實涵義應該是「透過企業與顧客間持續的互動學習,建立起具有價值的互利關係。」如果我們願意用心瞭解這個概念,許多重要的CRM活動就不會被邊緣化,例如塑造真誠服務的企業文化,以及促進交易流程的順暢度,而當企業能夠重新繞著顧客打轉時,資訊系統才能成為CRM最佳的促成技術。
迷思二 CRM是大企業的專利,小企業是沒有能力負擔的
瞭解第一個迷思,就能打破第二個迷思,因為CRM絕對不是大企業的專利。過去我們總是認為CRM系統動輒耗資上千萬,不是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擔的,其實不論企業的大小都應該有CRM,也有能力導CRM,即使是只有一個人的小企業,但看自己有沒有決心要做而已。
在宜蘭最大的百貨公司是友愛百貨,四樓有一位櫃台小姐被稱為路邊攤小姐,她負責男性西服的銷售,同時也是整個百貨公司營業額最高的銷售人員,之所以能有如此傑出的成就,除了由於她能瞭解人性,懂得如何與顧客進行良好的互動之外,她更有一項秘密武器:「顧客資料管理系統」,其實這個系統只是一本筆記本。
每當顧客與她成交之後,路邊攤小姐就會將顧客的相關資料記在這本筆記本上,內容包括與顧客談天過程中所獲得的訊息,所以只要翻閱顧客資料管理系統,顧客的電話、住址、項目、喜好與尺碼就立即到手,因此,只要你是路邊攤小姐的顧客,從此以後你就會陸續收到產品的最新訊息,而顧客臨時需要一套西裝的時候,也無須親臨現場重新量身,只要打一通電話給路邊攤小姐,宅配就會立即把西裝送到你家。
迷思三 缺乏整體的規劃,導致不同部門各行其是
從CRM的應用範疇來看,可以區分為行銷、業務、服務三大類型,從CRM的功能運用來看,又可以分為作業型CRM(Operational CRM)、分析型CRM (Analytical CRM)、協同型CRM (Collaborative CRM) ,如果任由不同部門與階層的組織成員各行其是,結果不同型態的CRM技術與工具紛紛出籠,卻無法整合於統一的設計理念與架構之下,往往很容易發生資源錯誤配置,或者在各方單位的相互角力之下,得出折衷的解決方案,然而卻不是最適切的解決方案。
因此,無論是要一次導入所有的CRM模組,或者是要分階段導入,都要依據組織的總體策略目標,來決定CRM導入的範疇、功能與優先順序。以策略規劃或平衡計分卡的KPI來決定CRM的導入原則,可以促使後續在選擇專案負責人、組成專案團隊、選擇CRM產品及供應商時都有正確的參考準則。
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,比較建議採用「整體規劃,階段導入」的方式,除有助於品質、時間及成本的掌控,企業可於階段專案完成之後,根據事前設定的KPI來評估目標達成度,再決定後續專案的發展方向,階段導入唯一的缺點是,陸續佈署的系統與系統之間整合容易發生問題,不過如能小心因應還是能有效解決此一困境。
迷思四 策略、組織、流程及科技未能同步進行適度調整
電腦化之前必需先進行合理化,這是管理界的名言,然而隨著產業環境的日新月異,在電子化已經成為企業成功關鍵要素的今日,這句話有必要做適度的修正,比較切當的說法是:「電子化與合理化應該如影隨形。」
傳統上合理化指的通常是作業流程合理化,因此,許多企業對於策略及組織的合理化就很容易忽略,這是企業導入CRM系統,經常無法產生具體成效的原因之一,必須特別用心地將其納入考慮。
新的電子化科技對於行銷、銷售、服務流程會產生重大的改革,使得流程的處理順序及原則產生極大的變化,新的流程代表新的作業習慣,然而員工對於不同於過去的作業方式很容易產生抗拒,系統可能會要求員工每天上班時一定要進行登入(Log in)及登出(Log out);要求員工會使用ICQ與顧客進行線上的即時的對談;要求員工輸入額外的顧客資料。從以上得知導入新的系統不一定代表員工的工作會更輕鬆,常常隨著新系統的導入,員工的工作短期反而會增加,更要花時間學習新的技能。
但是改變卻帶來新的思維與契機,CRM系統有助於服務績效的追蹤,提供更多流暢的顧客溝通管道,協助企業掌握、瞭解及開發有價值的顧客,扮隨著顧客知識(Customer Knowledge)的累積,策略方向的調整將會更加符合顧客的需求。最怕的是導入CRM是一回事,公司的流程、組織及策略又是另一回事,彼此之間毫無關係與連動。
迷思五 只看有形的衡量指標,對於無形的事項毫不在意
沒有策略就沒有目標,沒有目標就很難設定明確的KPI,沒有正確的衡量指標,CRM要成功可說是緣木求魚。
對於任何CRM專案如果無法找到成功的效益指標,千萬不要貿然進行投資,其中一窩蜂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,有樣學樣是不可能產生差異化的,抓穩自己前進的腳步,開創出獨特的CRM專案,才不會被花俏的招式所迷惑。市場是舞台,企業如果不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,就會選錯CRM戲服,以為自己演的是盡心盡力,台下的觀眾卻是一頭霧水。
明確的指標並不是指項項以數字來度量,有形的東西比較容易用數字來衡量成敗,無形的事物就很難以數字來進行評斷,單純以數字來決定是否推動CRM,會犯下以偏概全、見樹不見林的繆誤。
系統對於有形的衡量指標比較容易掌握,如顧客的購買次數、比率及金額等項目,但是對於無形的衡量指標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,機器的缺點是只能做客觀的判斷,主觀的判斷有時還是得靠人才能進行,像員工的服務態度就不是透過系統報表就能完全掌握的,有些服務卓越的企業會安排高階主管至客戶服務中心(Contact Center)協聽,就是為了幫助他們正確瞭解第一線的服務品質,可見有些無形的衡量指標是無法由系統代勞的。
表一 導入CRM的參考衡量指標
財務營收 |
購買比率、每位新顧客取得成本、每位顧客所創造的價值、每則電子報所創造的營收、服務成本降低 |
顧客滿意 |
開啟/閱讀率、退訂率、訂閱率、訂閱數量、網站流量、拜訪次數與時間、品牌知名度、顧客滿意度、客戶流失率 |
流程效率 |
無效連結數、回應速度、服務人員減少、單位時間服務客戶數、問題首次解決率 |
學習成長 |
CKI(Customer Knowledge Index)、個人化程度、接觸的頻率與順序、內容組合 |
迷思六 只考慮到系統的功能及初始建置成本
系統功能強不強大不是重點,不要以為賣進國際知名的系統就保證成功,要思考的是功能是否符合企業現階段的需求,同時又要能具備親合性、穩定性、擴充性三大要件,購買CRM系統也要「衡外情,量己力」,企業本身資訊能力不夠強大的公司千萬不要跳級購買尖端的產品,否則有小孩開大車之逾,而服務廠商缺乏的產品也應列入拒絕的行列。
採購系統不能只看到有形的成本,卻忽略無形的成本,初始建置成本低,並不代表總建置成本最低。導入CRM系統的成本除了軟、硬體成本,還必須考量培訓、安裝及維護、客製化、升級擴充、系統整合、系統失敗等成本,對於各種成本能有完整的認知之後,才不會落入只看眼前、不管未來的陷阱。
有些企業在採購CRM系統之時,只看到軟、硬體成本,可是忽略了系統穩定度及擴充性的問題,導致系統建置半年或一年之後,系統就開始呈現不穩定狀態,或者屢屢當機,光是因為系統不穩定所造成的顧客抱怨成本,就已經超過當初的採購預算。導入CRM的目標是賺錢,但是許多企業卻把重點放在降低成本上,真的是本末導置、得不償失。
要提高CRM的ROI,首先我們要找對的事情來做,然後才把這件事情電子化,就像路邊攤小姐的簡易型顧客資料管理系統,雖然沒有使用電腦的協助就已經產生相當大的效益,如果友愛百貨能夠提供每位櫃台小姐電子化的顧客資料管理系統,以及統籌運用的eDM,或許能夠將這個CRM原型發揮的更為淋漓盡致,而科技最大的好處是幫企業進行快速的複製,把最佳實務(Best Practices)散佈至企業各個角落。
企業於CRM的規劃階段,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流程來找出對的方向,先從策略遠景、顧客需求問題分析、技術發展,以及參考同、異業之最佳實務,藉以定出理想中的服務策略藍圖,並且與現有的服務管理狀況進行比對,找出理想服務管理五構面與現實間的差異。服務管理五構面包括:
1.服務管理系統。
2.教育訓練體系。
3.組織文化再造。
4.績效發展制度。
5.服務流程改善。
圖一 策略導向型的CRM導入規劃流程
根據差異分析,企業可以定出改善的方向及優先順序,接著進行具有創意的思考活動,發展出自己獨特的CRM推動構想銀行。有的企業會先從銷售人員的技術能力提昇下手;有的重新規劃維修服務流程;有的引進焦點群體及神秘客的機制來監控服務品質,至於是否導入Contact Center、SFA、Help Desk、eDM、Data Mining等CRM軟體就視情況而定了。
導入CRM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,問題在於如何導入的問題,破除迷思,採取正確的導入流程,可以避免抄短線的做法,急就章式的追求短期效益,換來的是長期的悔恨與痛苦。
留言列表